来源:安博体育综合app投注 发布时间:2025-05-25 17:25:09
现代人对芙蓉花尽管很熟悉,但在赏识古代文艺著作时,很简单将芙蓉花与其他花卉混杂。如荷花有一别号为芙蓉,古人所说的芙蓉,多指荷花。芙蓉花又称木莲,但白居易诗中的木莲,却并非芙蓉。 芙蓉花,是大江南北常见的花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识。这莳花一日三变,晨白午红夕紫,朝开暮落,故又名“三变花”。其花晚秋始开,虽历尽霜侵露凌,却仍然丰姿美丽,占尽深秋风情,故又有“拒霜花”之美誉。在古代,凡美艳之花,诗人必咏之,画家必绘之,文人必赋予多种内在。以芙蓉花之美艳及风骨,天然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故自唐代以来,描绘赞许芙蓉花的文艺著作层出不穷。但须留意的是,古人所说的芙蓉,并不一定是指现在人们熟知的芙蓉花,因芙蓉本是荷花的别号,宋曾经以芙蓉为名的著作,多指荷花。如南宋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画中的花并非芙蓉花,而是荷花。 花的称号,相同者甚多。如牡丹花,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芙蓉花的得名,是因其花皎若芙蓉(这儿指荷花)出水,艳似菡萏展瓣,与荷花类似,便以荷花的别号为名。为防止称号上的混杂,人们依据其生长习性,在“芙蓉”二字之前加“水”字或“木”字,以示差异。荷花是水生植物,生于水上,故称“水芙蓉”。芙蓉花是木本植物,生于地上,故称“木芙蓉”或“地芙蓉”。而早在唐代,人们便称芙蓉花为“木芙蓉”,如韩愈有《木芙蓉》诗曰:“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荷花即莲花,因芙蓉花似莲花,故又称“木莲”,这个称号也往往引起了人们对芙蓉花和木莲花的混杂。在引证古人描绘芙蓉花的诗词时,人们常常认为白居易的《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一诗,是以芙蓉花为描绘目标。这首诗咏道:“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唯有诗人能解爱,丹青写出与君看。”一些人断章取义,便认为诗中所写的是芙蓉花。其实,此诗写的是木莲花。依据是白居易还有《木莲诗并序》,准确指出:“木莲树生巴峡山沟间,巴民亦呼黄心树。大者高五丈,涉冬不凋。身如青杨,有白纹。叶如桂,厚大无脊。花如莲,色香腻艳皆同,独房蕊有异。四月初始开,自开迨谢仅二十日。”可见不管形状、生长习性、花期,白诗中的木莲花都与芙蓉花彻底不同。有学者考证过,白居易诗中的木莲,是现在的红花木莲。 菊花能傲霜,芙蓉花亦能拒霜。对芙蓉花不畏霜侵露凌的品质,历代文人拍案叫绝。其间以苏轼的《和陈述古拒霜花》诗最著名:“千林扫作一番黄,只要芙蓉单独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文人骚客从精力层面赏识芙蓉花,大众则更喜爱它的吉利涵义。“芙蓉”与“夫荣”谐音,这莳花与七簇桂花的组合,就有了“夫荣妻贵”的涵义。牡丹代表赋有,芙蓉与牡丹的组合,便成为“荣华赋有”的标志。而由芙蓉花与白鹭组成的图画,便意味着“一路荣华”。这些组合,在各种古代艺术品和工艺品上都是常见的体裁。加上芙蓉花天生丽质,美艳绝伦,一日花样三变,所以古人常以芙蓉花比方仪态万方的美人。如古人有诗曰:“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自唐代以来,有关芙蓉花的传说也不少。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芙蓉花曾有倾国倾城的光景。听说后蜀国君孟昶为讨花蕊夫人的欢心,在成都城头遍种芙蓉,每到深秋,万花齐开,蔚如秀丽,表里延伸数十里。难怪孟昶感叹道:“群臣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天观之,真锦城也。”从此以后,成都便有了“芙蓉城”之称,至今仍简称“蓉城”。而有此美誉者不仅是成都,自唐末开端,唐人便有诗曰:“万里秋风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因而,湖南也有“芙蓉国”的雅称。 芙蓉标志美人,美人天然也爱芙蓉。听说才女薛涛曾以芙蓉皮为主料,以芙蓉花为辅料,制成“芙蓉笺”。古代还有“芙蓉帐”“芙蓉缛”“芙蓉屏”,宋人有诗咏芙蓉花曰:“曾共鸳鸯登绣缛,也随鸂鶒上屏风。”可见芙蓉花的形象常常在闺房中呈现。 以芙蓉花为体裁的绘画著作,始见于宋代。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是其间最有名的著作之一。北宋的画家赵昌,传世著作中有《花卉四段图卷》,别离画折枝海棠、栀子、芙蓉、梅花四幅。不过,有学者从其画风、笔迹剖析,怀疑是其时高手所仿。但能确认的是,赵昌曾画过芙蓉花,因苏轼曾写过《王伯扬所藏赵昌花四首》,其间一首即写芙蓉:“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莲池尽,独伴霜菊槁。”从诗句可知,赵昌画的是水边芙蓉,而不是折枝芙蓉。 宋人画芙蓉花,还有南宋的李嵩和李迪。李蒿款的著作,传世有《春花篮图》、《夏花篮图》及《冬花篮图》,以各种时花为组合,唯一《秋花篮图》失传。有学者剖析,李嵩的《秋花篮图》,其间的主花应为木芙蓉和菊花。李迪的芙蓉画传世之作有《红芙蓉图》和《白芙蓉图》,这两幅著作被认为是南宋院体花鸟画的顶配水平之作。从画中可见,李迪所描绘的是“醉芙蓉”。“醉芙蓉”有两种,一种叫“三醉芙蓉”,即一日三色,将红曰初醉,浅红曰二醉,暮而深红曰三醉。另一种曰“三日醉芙蓉”,即三天变色,初开白花,次日浅红,又次日深红。李迪的这两幅著作,描绘极为写实,用笔纤细且颜色层次改变极为奇妙。他在传统的勾勒填色法的基础上,将水色的运用与没骨的晕染法发挥到极致,画面颜色通明润泽,芙蓉花瓣赋有质感,连枝叶正背反侧毛烘烘的状况也形象地表现出来。 元、明、清时期,擅画芙蓉花的画家不是太多。近代以来,以张大千和齐白石的著作水平最高。张大千是四川人,齐白石是湖南人,他们喜画芙蓉花,可能是对“蓉城”和“芙蓉国”怀有特别的爱情所造成的。此外,他们对芙蓉花的傲霜精力尤为赏识。齐白石说过:“芙蓉叶大花粗,先后着葩,开能耐久,且与菊花一起,亦能傲霜,余最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