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自己的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首诗,说的是600年前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苏禄国王自海外不远万里赴京朝拜,其子孙留居中华绵延至今的故事。
那么,苏禄国在哪里?国王为何要来朝拜大明?他是怎么来的?他的子孙为何会留在中国呢?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为了展现大明国力,发展海外贸易,派遣三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开启了七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公元1407~1409年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途经苏禄国,与苏禄东王会面。
这苏禄国,包括南太平洋上的苏禄群岛及周边地区,隶属于今天的菲律宾,在明朝时是一个信奉教的酋长国。
其国内有东王、西王、峒王等三位国王,三王之间和睦相处,而实力最强、权力最大的就是东王。
在到达苏禄国之前,郑和已经代表大明朝与沿途南海上的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苏禄东王眼见明朝水师声势浩大,中华人物气宇不凡,所携物品琳琅满目,四周的国家尽皆宾服,因此也就主动提出与明朝修好。
他通过郑和的介绍,更是对中华文明心驰神往,于是便萌生了亲往大明朝拜,一睹华夏风采的心愿。
经过了8年的准备工作之后,苏禄国三王率领包括王妃和王子在内的家眷,以及侍从组成近350人的超大访问团,于公元1417年乘船向大明朝贡而来。
苏禄国到福建泉州的直线距离不过几千海里,但因为所乘的是木帆船,必须要借助海上的西南季风航行,才能北上到达泉州。
所以苏禄国的船队是从西南方向出发,绕道爪哇和苏门达腊岛,到达马六甲海峡之后,再转向泰国、越南一线,直抵泉州。
当时明朝的都城还在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但明成祖早有迁都之意,已经先一步去了北京。
当他得知苏禄国三王前来朝拜之后,便先派郑和前往泉州迎接,引领他们的船队沿海路进入长江,到达南京。
又派使臣前往南京的馆驿为苏禄国访问团接风洗尘,然后引领他们从运河一路北上到达北京。
明成祖朱棣还命沿途各府官员疏浚河道,保证船队畅通无阻,好生接待,尽显大国待客之礼。
在这一系列周密的安排下,苏禄国访问团历时4个月后,终于到达了北京城,并受到了最高规格的隆重接待。
外国国王亲自来访,这令朱棣龙颜大悦,苏禄国三王进贡的珍珠、宝石、玳瑁等物,也足见他们的诚意。
不仅赐予了他们冕服、印绶、冠带等象征身份之物,还回赠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
苏禄东王从郑和那里听说过明朝的礼节,所以他并没选王服,而是挑了一件有云雁图案的红色官袍。
明朝皇帝以下分封的亲王,都穿绣着五爪金龙的红袍,官员之中一品到四品穿的也是红袍,上面绣着飞禽走兽。
苏禄东王选的这件云雁图案的红袍,是四品文官的官服,他此举就为了表明臣服大明之心,而这也令朱棣相当满意。
接下来访问团在北京的27天里,包括朱棣本人,皇太子以及各位高级官员轮番作陪。
此外,还带他们游历北京城各处风景名胜,见识各种风土人情,让他们真正领略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华夏之邦的地大物博。
可是他们必要返程了,因为时近9月,一年之中只有此时海上才有东北季风,助他们扬帆出海,返回故乡。
除了金银丝绸等贵重之物以外,还特地赏赐了三位国王每位金绣蟒龙衣和麒麟衣各一件。
途经山东德州时,东王突然染病不起,被送上岸住进了德州安陵水上馆驿,不久之后便病逝了。
根据后人猜测,当时正处于秋季,大运河边有大量蚊子繁殖,有很大的可能是感染疟疾造成的。
地方官员连忙将这一噩耗上报朝廷,朱棣获悉后伤感不已,他立刻召来礼部官员,筹划东王的身后之事。
朱棣亲自为东王撰写了祭文,亲笔书写“聪慧流芳”的牌坊,以示哀悼之意,并派礼部郎中赶往德州主持葬礼。
在德州城北的大运河畔选择一处风景秀丽之地,作为东王的墓葬之所,以皇族亲王之礼安葬并专门修建了墓园。
留东王王妃,及其次子、三子和随从十余人于东王墓前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回国。
考虑到苏禄国的这些留守人员都是教徒,朱棣又下旨将山东历城县的夏、马、陈三姓家族百余人迁徙到东王墓所在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之间,三年守孝期满,苏禄国的王妃和王子却不愿返回故乡,于是就在德州扎下根来。
特别是这位王妃,她后来曾经回过一次苏禄国,但旋即又返回了德州,直至去世。
而两位王子温哈喇和安都鲁则与从历城县迁徙而来的回族姑娘成婚,为了入乡随俗,他们将自己名字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
直至300多年后的公元1730年,当时的苏禄国王再次来到中国向清朝政府朝贡。
在路过德州拜祭东王的时候,温、安两族的后人们向国王表示,因为故乡远隔大海,难以回程。
这一申请得到了雍正皇帝的应允,从那时开始,近200人的东王后裔正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100年后的道光年间,华北地区暴雨不息,导致大运河山东段决堤,包括北营村在内的整个德州城,都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他们一路北上,分别在河北、天津、北京等多地安家落户,苏禄东王的后裔自此遍布神州。
国家相关单位和省市政府对苏禄东王墓多次修缮,使墓园的景观和环境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
有鉴于此,国家于2022年布局了以苏禄东王墓为中心的东盟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园区开发项目。
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怀着浓厚的兴趣来到北营村,了解这段600年前的历史,以及苏禄东王后裔的生活状况。
根据有关的资料记载,苏禄东王后裔中人才辈出,他们遵循温、安两家“忠心爱国,奉献至上”的家训,取得了不俗的人生成就。
其中既有儒者和商人,又有教的经师,而温氏一族多出文官,安氏一族多出武将。
北京海淀区东面的清河镇,在清朝后期隶属宛平县,那时就有一个安氏家族经营着南来北往的水陆生意。
这个家族在最鼎盛时期,曾经买下了当地一整条街的商铺,他们就是当年水灾时逃荒去北京的一支旁系。
咸丰年间,安氏家族中的安玉魁习得一身好武艺,在副都统德兴阿麾下任职把总,骁勇善战,屡立军功。
以及曾参加两航起义,任职空军教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安迪伟。
目前生活在北营村的东王后裔还有近180人,在守护着先祖陵墓的同时,主要是做牛羊肉和奶制品生意,过着简单又幸福的生活。
在东禄王墓园区入口开设小超市的温海军和马兰香夫妇,还有园区博物馆的宣教部主任安静,是东王后裔中的当代守墓人。
温海军是东王的第18代子孙,安静是第19代子孙,马兰香则是当年从历城县迁徙而来的百姓的后裔。
他们自幼就听家人和村子里的老人们反复讲过自己祖先的来历,所以对家族故事了如指掌。
2004年,一群东王后裔来到苏禄王墓园瞻仰,他们中既有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的成员,也有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
这些菲律宾华裔的祖辈,原本就是在中国长大的东王后裔,后来又于清朝末年下南洋去了菲律宾谋生。
他们听完马兰香的讲解激动不已,不久之后,温海军和两位安氏长辈便收到了来自于菲律宾苏禄省的邀请。
此行是特地邀请他们到菲律宾参加祭祖活动的,虽然东王葬在中国,但是苏禄省仍然为他建立了一座衣冠冢。
温海军等人受到了菲律宾方面的热情接待,菲方相关负责人还在东王的衣冠冢前重新立了一块碑,碑文刻上了他们三人的名字。
更让温海军感到惊喜的是,时任苏禄省的副省长,竟然是当年回国继承王位的东王长子的后裔。
从明成祖朱棣对苏禄国东王丧葬事宜的格外的重视,以及对其子孙的妥善安置来看,足以说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热爱和平、仁义至上的国家。
东王的子孙后裔得以延续至今,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怀抱之中,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极大包容性。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菲律宾文化中心还曾联手于1987年拍摄了《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的电影。
上一篇: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一株水稻中的农耕文明“守与变”
下一篇:战略落地 人才先行 打造山东高速集团人才发展新样板